滚动:一季度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小幅升值 企业要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

2023-04-22 03:16:06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杜燕飞)“今年一季度,我国外汇市场总体实现了良好开局,人民币汇率更加稳健、市场预期保持稳定、外汇市场供求自主平衡。”今日,在国新办举行的2023年一季度外汇收支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今年前两个月,特别是春节前后,受内外部经济、金融因素和季节因素影响,人民币汇率呈现双向波动。3月中旬以来,国内的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向好,人民币汇率总体稳中有升。

2023年一季度外汇收支数据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国新网


(资料图片)

企业要选择适合自身的汇率避险策略

“以前公司出口收汇都是随到随结,公司规模小,也没有专门的人去研究汇率,有时候汇率一跌,本来赚的单子就亏掉了,很让人头疼。”浙江一家纺织出口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在当地外汇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公司跟当地银行签约了一笔300万美元的远期结汇,提前锁定汇兑收益48万元人民币,规避了未来收汇现金流的汇率风险。

当前,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双向波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金融衍生产品等方式有效管理外汇汇率风险。

“外汇局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策略管理汇率风险敞口。”王春英表示,企业业管理汇率风险的方式很多,除通过衍生产品开展套期保值外,使用人民币结算也是个很好的方法,还有进行贸易融资,不管是迟付或者早付、迟收或者早收,都是很好的对冲方式。

国家外汇管理局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相当数量的企业采取了包括人民币结算、开展套期保值、改变结算方式以及改变货款回笼速度等方式来管理汇率风险。

“为推动企业树立风险中性意识,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让他们在汇率避险方面做得更好,我们将持续开展提升汇率风险中性意识宣传指引,支持金融机构持续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汇率避险的支持力度,努力使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工作提质增效。”王春英表示。

具体来看,要增强企业汇率风险中性宣传全面性,尤其是对没有开展过套期保值的或者套期保值比例比较低的有潜在需求的企业,做好定向宣传引导,同时提供更加细致、更有针对性的汇率风险管理指引;完善针对金融机构服务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专项评估工作,引导和鼓励银行优化授信保证金制度,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提升银行分支机构的展业能力,为更多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着重加强政银企合作成本分担机制,降低中小微企业套保成本,保证已经有的政策持续不间断,研究探索支持外综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外汇套保服务。

“企业一定要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要立足主业,坚持财务稳健和可持续发展,将汇率风险敞口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审慎安排资产和负债的币种结构、期限结构,选择适合自身的汇率避险策略。”王春英强调。

高质量的便利化政策促进贸易增长

为进一步推动外贸稳增长,王春英表示,在提升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水平的同时,外汇局还积极推进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扩面、提质、增效”,激发银行落实便利化政策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更多诚信经营企业享受政策便利,努力推动形成“越诚信越便利、越合规越自主”的市场环境。

同时,为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高水平开放,外汇局支持更多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实施一次性外债登记试点,取消试点企业外债逐笔登记要求,便利企业在外债额度内灵活借还,有效减少企业“脚底”成本;构建完善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大幅节省跨国公司财务成本,提升银企业务办理效率,促进投融资便利化。

数据显示,到今年3月底,全国办理优质企业贸易收支便利化业务规模已达到1.4万亿美元;到去年底,已经有17个省市的企业利用便利化额度自主借入外债,平均利率为2.4%,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当前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已经有7个融资类和3个便利化类应用场景,参与的银行有500多家,服务市场主体超8万家,完成融资金额2500亿美元,便利化付汇金额超过8800亿美元。

“未来,我们会继续推动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指导上海临港新片区等四个地区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及时评估并优化相关试点政策,通过试点不断完善政策,争取进一步推广,让更多企业享受便利。”王春英表示,继续拓展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应用场景,促进中小企业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推动涉外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企业和银行用得越多,意味着越多的中小企业能够享受到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政策红利。

“聚焦2023年一季度经济数据”系列报道

开局平稳逐月向好 我国外贸向好势头有望进一步延续

一季度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转型升级助力提质增量

3月金融数据:实体需求回暖 信贷总量结构持续好转

唱好农业生产“开年大戏” 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关键词: